残联资讯
精准扶贫
当前位置: 首页>残联资讯>精准扶贫

扶贫路上的残疾人第一书记

编辑:宣文科 发布机构:宣文科 发布时间:2020-05-18 08:51:00 来源:本站 阅读:8000

扶贫路上的残疾人第一书记

2019年1月10日,在榆林市道德模范暨第六届“榆林好人”颁奖现场,荣获最美扶贫干部的刘二周同志上台领奖的步履明显不同于他人,是一名残疾人“第一书记”。刘二周,时任绥德县残联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现任绥德县智慧社会建设中心主任,因儿麻后遗症,右腿残疾。2015年担任绥德县义合镇李家硷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他工作主动积极2017年被组织任命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当时刘二周的儿子正读高三,是最需要陪伴和鼓励的关键阶段,再加上他自身的身体情况,家人很不理解。然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切服从组织,全身心奉献的宗旨意识,让他坚持说服全家人,踏上了驻村扶贫的道路。
             沉下身子深调研知行合一履职责
    刘二周深深体会到在基层一线工作,唯有沉下心、巧用劲,不忘初心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才会认可、才会支持。李家硷村是2016年11月由李家硷、杨坪、秦家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非常典型的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任何致富产业,农民靠天吃饭,创业意识淡薄,增收渠道单一。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他克服身体上的困难几乎每天走村入户,与村民拉家常,访贫因,挖穷根,了解民意实情,摸清底数。“村子基础设施如何?产业发展怎么样?村民们在想什么?如何才能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这些关键问题都在他的走访记录簿上。他把村干部、老党员、致富能人请到村委会,详细听取党员干部对本村班子的意见、征求村民对本村发展前景的意见建议,邀请省县级专家来村举办培训讲座,鼓励村里致富能人外出学习开扩见识,提高村民积极参与脱贫的意识。他多次带领村干部到四川、山西、河南等地考察产业项目,学习外面先进的经验,为制订精准产业扶贫措施提供了依据,也为全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家硷村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截止目前稳定脱贫50户115人,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37%,到2020年李家硷村将彻底解决贫困户的“三不愁,两保障”,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奔小康。几年来,先后产业扶持累计投入23.42万元;危房改造补贴资金12万元;村民全部参加新农合、大病慢病保险、慢性病签约等服务;全村实现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铺设人畜饮水管道3.2公里,新建水源井5口、新建高位水塔1座,实现自来水分散供水100%;投资13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投资8万元的资金新修水井5口;修建移动信号塔一座;新修生产道路10公里;安装路灯18盏;新建村委阵地、成立全体村民参与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合作社,让群众得到实惠、学到知识,看到希望。
    为三个自然村合并后村民的融合,提高村民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特别在厚植淳朴乡风,摒弃“等、靠、要”,他结合举办产业技能培训班的机会,组织全体村民进行聚餐,贫困户马润兰老人激动的说:“我活了80多岁了这样的活动在李家硷还是第一次,我们三个村合并后很多村民还没见过,今天终于聚在一块了,我们一起吃着一碗热腾腾的肉臊子饸烙很高兴”。

舍小家为大家心系群众谋产业

2018年8月7日凌晨,李家硷村所在的义合镇遭受强降水袭击,强降雨引发的洪水漫过镇区街面,高达2米之多,村内信号中断、通村道路受损严重不能通行。从义合镇至李家硷村开车20分钟的路程他们走了整整五个多小时。很多路面路基被洪水冲毁,只剩不到20厘米厚水泥路面,他们没有退却,毅然的选择了前进。与驻村队员走向村庄的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跤,鞋子袜子也不知所踪,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腿部残疾的二周来说算是“挑战极限”。到了村里以后,刘二周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到灾后的时候摸查工作中,对全村受损房屋、耕地、道路情况一一查看、登记。

就是这样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第一书记,面对家庭,他却是非常内疚的。在送儿子上大学的那天晚上儿子对他说“爸爸,你平时忙,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理解你,我从上高中开始到我明天走进大学校门的期间,我非常想得到你的陪伴,你连完整的一天都没给我”!听完儿子的抱怨,刘二周一句话也没说,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儿子的话语,让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但他时刻牢记自己不只是一个父亲、丈夫,更是一名基层的“第一书记”。他送儿子去西安上大学那一天当晚,连夜赶回,由于是开学季只能买到站票,他就拖着自己残疾的双腿站了6个多小时,早上6:30到绥德站,也没有回家直接赶赴村里,因为他知道那里有党和组织的嘱托,有近四百口村民的期盼……通过前期外出学习,深度调研,多方论证,刘二周提出了“千亩桑蚕园”发展规划,希望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联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李家硷村打造成一个基础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秀美、生机盎然的新农村。但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山上的村民而言,思想观念僵化,心里对养蚕犯嘀咕,犹豫徘徊。特别是全村178户就有156户人家的土地涉及整合,在前期新修梯田的时候,很多村民不理解,甚至有半夜打电话骂娘的、有恐吓的、有强行阻拦施工车辆的。为让村民们认可这个项目,刘二周跛着脚挨家挨户走访,同他们促膝长谈,苦口婆心地讲政策,算效益,终于赢得了村民的支持。修梯田不仅推平了800亩山坡地,更是推开了李家硷村靠天吃饭的旧观念。现在60万株的桑苗已栽植在园区,桑林下种植了200亩菊花。桑蚕、金丝菊花茶等产品加工基地等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产业发展后发优势正在形成,村民的造血功能大大提高,村情村风大为改观。走进如今的李家硷村,用群众的话说,“路灯亮了,路通畅了,群众的心里也敞亮了”,“养蚕基地建起来了,好日子有盼头了”......这一幕幕的变化让群众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基地+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产业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有事干、有钱挣、有红利,从而稳步脱贫步入新时代的康庄大道。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刘二周身上体现了当代“自尊、  自强、自信、自立”的残疾人观,干起了“智志双扶的扶贫人”。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充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电话 0912-3893334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