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区县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区县信息

清涧县残疾人事业现状的调研报告

编辑:yunqinet 发布机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07-09 16:42:00 来源:本站 阅读:2919

   清涧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最南端,辖十五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22.2万人。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县共有残疾人1.05万人,占全县人口的4.7%。持证残疾人7703人。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残联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县残疾人工作者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个清涧”战略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残疾人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出发,努力为残疾人谋利益、办实事,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扶贫、就业、教育、维权及文体宣传等工作,全县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清涧县残疾人基本状况

1、清涧县各乡镇残疾人分布统计图表


 

2、清涧县残疾人残疾等级统计图表


 

3、清涧县残疾人残疾类型统计图表
 

4、清涧县残疾人年龄分段统计图表
 

5、清涧县重度残疾人统计图表
 
(以上统计数据均按持证人数统计)

    二、清涧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康复工作逐步得到拓宽,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
    几年来,全县残联干部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协调、利用各种康复资源,开展残疾矫治与功能训练服务工作,建立了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关爱参与的康复工作体系。通过实施重点康复工程,为残疾人直接提供康复服务。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650例(复明一号280例),创建了白内障无障碍县;低视力配助视器20例;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术17例;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32名;装配假肢和矫形器40例;配助听器36例;对全县270名精神残疾人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建立了清涧县精神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数据库,实施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160人次;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特殊辅助器具600余件。
   残疾人康复事业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是残联工作永恒的主题。通过不同类别的康复,使残疾人重新认识自己,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可以说通过多种形式的康复,收到了康复一个,幸福一家,影响一片的社会效果。
   (二)残疾人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残联县、乡镇(办事处)、村三级网络健全
    清涧县残疾人联合会于1991年5月25-26日召开了第一届残疾人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5人,选举成立了清涧县残疾人联合会。1991年5月—2004年12月隶属清涧县民政局正科级事业单位。2005年1月清涧县残联单设隶属县委群团组织。实现了计划、财务单列,理事长专职。随着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2011年成立了清涧县残疾人教育、就业、培训中心,为残联内设机构,编制6人。2007年全县各乡镇(办事处)均成立残疾人联合会,并配有专干,2009年通过选聘方式给15个乡镇(办事处)和4个社区配备了19名专职委员,全县累计建立农村残疾人协会640个,协会主任由村主任担任,聘请了640名残疾人担任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明确专人负责残疾人工作,基本形成了“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所、有服务载体、有联系网络”的要求。已经形成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
    (三)残疾人教育与培训工作持续开展
     科学规划,特别扶持,保障了残疾人平等享受教育权利。形成以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各类教育并举的特殊教育格局。采取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满足县内盲、聋、智残儿童少年的就学需求。
    建立扶残助学制度,完善助学政策,确保残疾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或辍学,通过“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资助家庭贫困的残疾学生300人;资助考取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55名。给省、市聋哑学校、特教学校输送聋哑学生23名;给省自强中专学校输送视力残疾学生21名。
    举办了残疾人摩托车维修、计算机应用、苹果栽培、红枣栽培技术技能培训班,共培训农村残疾人900余人次,城镇残疾人300余人次,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为就业上岗,发展农业生产打下了基础。
残疾人就业工作有突破
   (四)我们把残疾人就业工作作为实现残疾人劳动权利、平等参与社会、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关键来抓,一方面我们大力鼓励帮助残疾人个体就业,寻求适应残疾人工作的各种工作岗位,坚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积极稳妥地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清涧县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和《清涧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使用办法》,使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走向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五年来,集中安置残疾人大中专学生26名,分散就业140余名,个体就业380余名,残疾人在种养殖业等行业稳定从业人员达3500余名。全县残疾人就业率达50%以上。
   (五)残疾人救助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救助工程。鉴于我县财力,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救助。一是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解决残疾人“住”的问题。加大残疾人危房改造实施力度,现已改造256户,改善了残疾人住房困难户的居住条件。为191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设施建设。二是发放生活补贴,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问题。给贫困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生活补贴。三是积极扶持残疾人发展自己的事业,鼓励自主创业。县残联与县扶贫办协作争取项目资金,对60户种、养业残疾人个体户给予1000元的重点扶持,使他们能靠自己的艰苦劳动,自食其力,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四是临时救助方面。

    几年来,县残工委每年都发动全县各单位到挂钩村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共走访慰问残疾人4728人/次, 为贫困残疾人排忧解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五是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残疾人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五保445人,农村残疾人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达100%,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00%。城镇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参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100%;参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00%;残疾人的生活、医疗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由于以上几项政策的出台,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得到实惠的残疾人越来越多。
    (六)助残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一年一度“全国助残日”活动的开展,助残活动在我县已掀起一股热潮,形成了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活动,各部门各司其职,尽力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通过电视、报纸、标语、传单、网站和其他媒体扩大宣传。有力地宣传了我县的残疾人事业,促进了我县扶残助残良好风尚的形成,使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助残环境正在我县得到不断优化。
    三、工作中的做法和具体措施
   (一)摸清底数。找准残联工作着力点是工作的第一要素。我县残疾人事业起步晚、底子薄,能够在近几年中有所突破,是残联领导班子对我县残疾人基本状况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认识到我县残疾人是一个底数大且十分贫困的弱势群体,在当前最需要的是康复、就业、入学、帮扶等四个方面,而要解决这几个方面的困难,就是残联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残联经费从何而来,是我们残联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我们应当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为突破口,对未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通过基金方式,由残联来促进残疾人就业,进而推动其他残联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领导重视和勤汇报是我们工作成败的关键。残疾人工作在我们西部比沿海起步晚,且经济基础差,工作较为被动。如果我们残疾人工作者不主动向领导汇报残疾人工作,可能会被社会遗忘。因为越是贫穷的地方,残疾人越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要引起领导的重视,必须多汇报,多陪领导深入残疾人工作第一线,同时要求我们残联干部必须找出残疾人的共性,找出残疾人工作中的典型,以鲜活的场面感动领导,认可残联的工作,进而形成共识,不抓残疾人事业不行,搞不好残疾人事业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
   (三)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关注。“残疾人事业”这个词语可说在我县兴起不久。要使残疾人事业深入民心,形成广泛参与,全社会关注的事业,我们就是要把我们开展的工作实实在在向社会交代,让他们知道残联在干什么,在为哪些人服务,服务的对象和态度等,让人们知道残疾人事业是积德行善的事业,是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资金上自觉接受全社会监督,是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困难
    (一)法律法规宣传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偏远的地方的残疾人尚不知道有《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保障他们权利的法律法规,未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基层干部群众法律意识不强,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还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宣传不够深入,部分残疾人工作开展迟缓。
    (二)乡(镇)基础设施有待于加强。今年我县率先进行了县、乡残联换届,建立健全了县、乡、村残联网络,机构普遍得到加强,但由于基层残联机构刚刚成立,很多工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乡(镇)残联办公室的办公设施还是一片空白,从上到下至今还没有专项经费投入,乡(镇)、村残联工作的积极性未能完全调动起来。
    (三)劳动就业困难重重。残疾人在我县比例较大,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基本上是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业自给自足,很难走出农村,原因是我县无大型用工企业,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能固守家乡,故很难实现大规模安排残疾人就业。
    (四)急需配套康复中心软硬件设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也越来越大,种类也越来越多,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使残疾人恢复或部分恢复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成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配套健全残疾人康复中心迫在眉睫。
    (五)急需成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是残疾人集中托养的场地,是残疾人直接受益的基础工程,是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的民心工程。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最为困难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硬性法规。残疾人是弱势群体,整体素质不高,部分部门在实施涉及残疾人的政策及法规中,存在抓政策字眼,推诿塞责的情况,致使一些范围宽松、规定不严的惠及残疾人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得不到很好实施。为此,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残疾人优惠政策和规定中尽量使用硬性规定,少采用“倾斜”、“平等条件优先考虑”等弹性字词,符合规定及条件的残疾人就应该享受相关政策。
    (二)加强省、市直管部门的协调管理。省、市垂直管理部门由于其业务、管理相对较为独立,对残疾人事业及工作支持力度不够,而且残联很难与之协调。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联系协调措施,促使垂直管理部门关心、理解和支持残疾人事业。
    (三)扶持福利企业、引导和扶助残疾人创业。我县没有福利企业,目前只有政府按比例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方式推进残疾人就业。但是仍有大量残疾人的就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残疾人的创业受资金、技术、交通环境等诸多限制起步蹒跚。建议上级部门出台相关扶助政策,提供残疾人创业的项目资金,制订出台对残疾人从事种植、养殖、个体经营等行业的鼓励和扶持措施,以政府为主,引导各界社会人士积极创办福利企业,拓展残疾人就业途径。
    (四)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残疾人整体素质。残疾人自身劳动能力差,无稳定收入来源,家庭经济贫困,尤其是多残家庭和重度残疾人家庭更是长期在温饱线上徘徊。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加大对多残家庭、重度残疾人家庭、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救助力度和范围,进一步完善涵盖医疗、社会保险、贫困救济等全方位的残疾人救助体系。同时出台相关鼓励及扶持助学政策,努力提升我县残疾人的整体素质,解决好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子女高中、大学阶段的入学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素质低、就业难、生活贫困等诸多难题。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除县级残联外,乡(镇)、村级残联处于有人员,无场地、无固定办公地点、无津贴办事的艰难处境。建议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每年划拨专项基础建设经费,尽快使乡(镇)、村残联建立起活动地点和办公场地及设施,同时每年将村级残协专干的津贴列入财政预算,使乡(镇)、村残联实现有人办事、有地办公、有钱做事、能办成事,更好地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

 

电话 0912-3893334 微信